采用60Coγ-射线辐照的方法,对硝酸酸化预处理后的PBO纤维进行表面原位改性。结果表明预处理后纤维表面被硝酸刻蚀,生成羧基,化学活性增强,且呈单根分散,尺寸减小,纤维在辐照溶液中的分散性大幅提高。辐照原位改性后纤维表面生成纳米含硅涂层,其与有机硅压敏胶的界面结合力得到了提高。采用辐照处理后的高耐温性PBO纤维改性有机硅压敏胶,研究了辐照改性PBO纤维对有机硅压敏胶高低温力学性能及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辐照原位改性的PBO纤维掺杂有机硅压敏胶后,压敏胶的耐热性和高低温力学性能提升明显。PBO纤维的合适掺杂量为1.0wt%,此时压敏胶的180℃持黏性提高比例高达247%,剥离强度由10.72N·25mm-1提高至14.34N·25mm-1,且掺杂改性只在较小范围内影响有机硅压敏胶的初黏性。
为了减少Pd的用量,在不加任何保护剂的条件下,以乙醇为还原剂,在碱性环境下制备了氮掺杂多孔碳(NC)负载纳米钯银合金催化剂(Pd-Ag/NC),并应用于催化全氢化N-乙基咔唑(12H-NEC)脱氢反应。采用XRD,XPS和TEM对Pd-Ag/NC的结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表征与催化实验结果表明:纳米Pd与Ag以合金的形式存在,粒径范围在2.24~4.85nm,平均粒径为3.65nm,均匀分散在NC表面。Pd与Ag以及合金与掺氮碳之间发生电子转移,两者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在180℃、Pd/12H-NEC物质的量比为0.4%下,脱氢反应10h时,12H-NEC转化率可达99.72%,脱氢效率达到93.26%,释氢量为5.40wt%。
以醇酮为溶剂的有机/无机杂化树脂为主体,加入低介电活性无机填料、耐热填料、固化促进剂等组成的固化剂,按比例混合后制备非水基低介电耐高温胶粘剂。通过剪切强度测试、差示量热扫描(DSC)分析、热失重(TG)分析、介电常数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等对胶粘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胶粘剂对复合材料有良好的粘接性能,室温~800℃剪切强度均大于5.3MPa,1000℃内总失重约2.3%,常温介电常数为3.0。
采用分步反应,分步酸化法制得硅钼钒前驱体,并通过调合原料配比制得不同钒含量的前驱体H4+xSiMo12-xVxO40·nH2O(x为1~4)。以6种稀土La、Ce、Pr、Nd、Sm、Gd对制备的前驱体进行改性,制得24种稀土改性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通过FT-IR与ICP-OES等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进行系统表征,并考察了24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确定最优催化剂为CeH3SiMo10V2O40。研究了以CeH3SiMo10V2O40为催化剂,H2O2为氧化剂,乙腈为萃取剂的催化氧化超深度脱硫体系。考察了催化剂用量,氧硫物质的量比,催化剂与氧化剂预接触时间,反应温度及初始硫含量对氧化脱硫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占模拟油品质量的0.25%、氧硫比为10、催化剂与H2O2预接触时间为8min、反应温度60℃、初始硫含量500ppmw的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模拟油品中的二苯并噻吩已完全脱除。此外,将催化剂用于稳定汽油及催化柴油的催化氧化脱硫也得到了较好的脱硫效果,且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仍具有极佳的催化活性。
通过实验模态分析技术和有限元模拟技术,研究了碳纤维T700S增强阻尼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单向板,不同纤维角度对单向板模态阻尼损耗因子及固有频率的影响。应用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单向复合材料板前四阶固有频率随纤维方向角的变化情况,得到结论是对于某一阶模态,随着纤维角度的增加,固有频率会随之下降,并且下降的速度渐缓,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纤维角度的增加,整体结构的刚度会逐渐降低,导致固有频率的下降;应用应变能法并通过APDL语言编程计算出前四阶模态阻尼损耗因子随纤维角度的变化,并用结构阻尼耗散机理解释了模态阻尼损耗因子的变化曲线,得到的结论是结构整体的阻尼性能主要来自于沿纤维方向的应力σ1、垂直于纤维方向的应力σ2和面内剪切应力τ12的贡献,其中面内剪切应力τ12对整体结构阻尼性能的影响是最大的。
以金属氧化物(Ni O、CoO、Fe O)和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H4(dhbdc))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制备M-MOF-74(M=Ni、Co、Fe)。经X射线衍射(XRD)测定证明产物具有良好晶体结构,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产物晶体颗粒大小和外貌,通过比表面积测定仪(BET)测定产物的比表面积,Ni-MOF-74为1114m2/g,Co-MOF-74为1238m2/g,Fe-MOF-74为1050m2/g。
CPR是化学物质中碱性物质含量的英文缩写。主采用KOH为催化剂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醚,其后处理阶段对于聚醚合成过程中加入的催化剂(一般为碱性物质,主要是KOH)进行中和过滤处理以达到去除碱金属离子,降低CPR的目的。利用CPR数据分析和应用分析对比,最终得出了采用磷酸法吸附剂用量为物料总量的1.5%,以及采用直接吸附法吸附剂用量为物料总量的0.35%均可的结论。吸附剂采用粒径为50~60μm硅酸镁和硅酸铝,比例为1∶2,可使终产品的CPR<2.0。
研究了醛酚物质的量比、氢氧化钡含量、氢氧化钠含量、U/P含量、有机硅含量和H3BO3含量对天然产物制备羽毛球器械用环保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物质的量比、氢氧化钡含量、氢氧化钠含量、尿素(U/P)用量、有机硅含量和H3BO3含量的增加,干状胶接强度和湿状胶接强度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特征,相应的最大干状粘接强度分别出现在物质的量比为2.5、氢氧化钡含量为9.5%、氢氧化钠含量为50%、U/P用量为0.12、有机硅含量为2%和H3BO3含量为5%时。氢氧化钡相对氢氧化钠更适合作为环保型胶粘剂的催化剂。随着改性剂加入阶段的延后,环保胶粘剂的干状胶接强度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湿状粘接强度则先减小后增大。
采用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经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封端制得烷氧基封端107硅橡胶,在烷氧基封端107硅橡胶中投入功能助剂和填料,制备一款综合性能较佳、储存稳定的单组分脱醇型透明有机硅密封胶;试验逐一分析了交联剂、催化剂以及催化剂、偶联剂种类对密封胶粘接、硫化性能和储存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选用烷氧基封端107基胶100份、交联剂4份、白炭黑填料9份、硅氮烷0.6份、自制偶联剂1.2份、催化剂锡混合物0.3份,以此配方所研制脱醇型有机硅密封胶储存长达9个月,拉伸强度为1.35MPa,拉断伸长率为173%,9min就可以表干,弹性硬度适中。
优选硅烷改性聚醚(MS预聚物)作基料,选纳米碳酸钙作补强填料,通过选用增塑剂、除水剂、硅烷偶联剂和催化剂等功能助剂复配,制备出一款粘接性能优异、贮存稳定的单组分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产品。试验以单因素对比法逐一分析了催化剂、碳酸钙填料、偶联剂等原料类型以及添加量对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物理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100份MS预聚物用125份填料纳米碳酸钙、1.5份改性有机锡催化剂、2份除水剂及3份硅烷偶联剂,制备的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力学性能优异、贮存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与应用前景。
了解石油催化装置的耐热性能,以确保石油催化装置的安全性,通过测试石油催化装置的致密度和硬度,确保石油催化装置符合实验要求,对石油催化装置在室温和高温以及热暴露条件下进行拉伸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预拉伸可以提高石油催化装置材料的强度;经过热暴露后,未经预拉伸试样的拉伸强度值保留76.1%,经过预拉伸3%试样的拉伸强度值保留85.3%。由此可见,预拉伸有助于提高石油催化装置的拉伸强度(耐热性)。
以五大连池火山区典型的7种重碳酸水、天然苏打水和偏硅酸泉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等压罐装的方式在天然泉水中填充CO2,制备不同含CO2气体的碳酸水。研究了天然泉水中溶解CO2后在p H值、电导率、表面张力、17O-核磁共振半峰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对天然泉水水质指标有明显的影响,p H值下降至5~6之间;偏硅酸型泉水制备的碳酸水HCO3-浓度增加,电导率值有所增加;碳酸水的表面张力增加,17O-核磁共振半峰宽变窄。
MS密封胶因其具有优良的耐候性、弹性、绿色环保等多项优点而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被大量应用于建筑、家装等领域,未来发展前景良好。通过与常用密封胶的对比,详细介绍了MS密封胶的优缺点,还对采用不同的方案合成MS基体树脂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MS密封胶工艺的改良及其在未来密封胶市场的发展做出展望。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纳米硅酸盐材料改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状况。介绍了纳米硅酸盐材料的结构及改性、聚氨酯/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复合改性机理及性能表现,并对聚氨酯/硅酸盐纳米复台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在涂料及灌浆材料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展望了聚氨酯/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石化领域中一类重要的多相催化剂,合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许多具有独特骨架结构类型和组成的新型沸石不断涌现。特定的改性方法和技术可改变沸石的单独或整体性能,通过选择不同的改性方法或者不同组合以获得沸石最佳性能,是实现其性能定制并将是增强其应用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对各种改性方法进行归类综述,针对改性方法对合成沸石所产生的不同水平上的影响进行阐述:颗粒和晶体水平、骨架水平、微孔水平。改性方法的组合可以使沸石设计更加合理,使所得改性沸石性能大大超过受合成条件限制所得沸石的性能。
由水杨酸和乙酸酐经酰化反应合成的酯类化合物乙酰水杨酸即为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综述了水杨酸和乙酸酐在有机酸催化、无机酸催化、有机碱催化、无机碱催化、微波催化、超声催化、离子液体催化、碘单质催化下合成阿司匹林的方法,并分析了每种催化方法的优缺点,为今后合成阿司匹林的催化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主要通过剪切强度和90°剥离强度两种测试方法,研究了3种J-338金属网复合膜在不同固化时间、不同固化压力等工艺参数下的粘接强度,据此确定了J-338胶膜的固化工艺参数。J-338胶膜与T300/BA9913预浸料按此固化参数共固化,测试了其在-55℃、23℃和70℃下的粘接强度,并制作了5个工艺典型件。试验结果表明,J-338胶膜与T300/BA9913预浸料固化参数匹配较好,有较好的使用工艺性,对平板类结构有一定变形影响,应用时应避免预浸料表面0°铺层,尽量采用45°方向铺层。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机械设备用节能环保润滑油的制备及性能评价进行研究。使用钢片、调温电热套、电子天平、高剪切乳化机等仪器设备,使用煤油、硫酸铜、冰醋酸、棉籽油等化学试剂,将植物油当作基础原料,在加热条件下,通过多胺对植物油实施改性操作,合成植物油酰胺。将自制的植物油酰胺当作制备机械设备用节能环保润滑油时的基础油,选择的乳化剂为油酸和油酸钠,选择的水为去离子水,选择的添加剂为CMC-HV、煤油、硅膏,制备水乳液型机械设备用节能环保润滑油,选择的制备方式为乳化剂在油中的方法。并对制备的机械设备用节能环保润滑油的抗温性能、抗盐性能、润滑性能、摩擦性能进行测试与评价。结果表明:制备了性能良好的乳液型机械设备用节能环保润滑油,且经过测试制备的机械设备用节能环保润滑油的抗温性能、抗盐性能、润滑性能、摩擦性能均十分良好。获得了各项性能更加良好的机械设备用节能环保润滑油,且实现了多种性能的突破。
基考查了硅微粉添量、两种不同型号(104B和145A)的气相二氧化硅对环氧胶粘剂黏度和触变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微粉添量由0%增加到40%时,环氧胶粘剂黏度增加明显,但触变指数未发生变化;两种气相二氧化硅对环氧胶粘剂不仅具有增稠作用,且填加气相二氧化硅的环氧胶粘剂触变性增加,并有随着硅微粉添量增加触变性变化幅度增大的趋势。
优选107硅橡胶(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为基胶,选择气相法二氧化硅作为补强填料,添加适量的交联剂、偶联剂、催化剂等功能性助剂,研制一种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酸性硅酮胶。探究混合的107胶黏度对酸性硅酮胶的表干时间、硬度、拉伸强度、拉伸延展量的影响。经试验发现,硅橡胶胶黏剂的表干时间都随着黏度10000m Pa·s的107胶比例的增大而变长。当黏度10000m Pa·s107胶和80000mP a·s107胶的质量比为3∶1时,强度达到最大值。
<正>《化学与粘合》1964创刊,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化学学会。是报导我国石油化学、高分子新型材料、特别是合成胶粘剂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成就的学术刊物。刊载内容:试验研究,实验简报,分析测试;专论与综述;化工技术,胶接工艺和新产品应用实例等。投稿要求:1.立论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语言洗炼,逻辑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