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纳米气相二氧化硅/UV胶聚合物流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对聚合物流体稳态剪切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剪切速率范围内,均呈现出相似变化规律的非牛顿流体稳态剪切流变行为。随着温度升高,在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UV胶聚合物流体中,均呈现出单调的剪切变稀非牛顿流体流变行为,剪切黏度趋向接近;在不同粒径的疏水性气相二氧化硅/UV胶聚合物流体中,剪切黏度均降低,临界剪切速率增大,剪切增稠程度开始减弱,剪切增稠临界黏度随温度的变化基本符合Arrhenius关系,对应的活化能随纳米粒子粒径增大而有轻微降低趋势;疏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含量由4%增加到8%,温度升高情况下仍旧可以观察到聚合物流体比较明显的剪切增稠现象,并且剪切增稠临界黏度降低的速度更快。
选用天然生物质绞股蓝为碳源,通过简单的一步热解法成功制备了碳量子点。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时间对生物质碳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得到制备的最佳加热温度为400℃,时间为4h。同时发现碳量子点的荧光可以被Fe3+离子有效的猝灭。研究结果表明,Fe3+离子能够使碳量子点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其检测的线性范围在0~500μmol/L,检出限为0.38μmol/L.。
以酸处理后的生物炭作载体,乙二醇(EG)作还原剂,超声辅助下制备了生物炭负载纳米钯催化剂(Pd/C-EG)。以4-硝基溴苯与苯基硼酸Suzuki偶联反应为探针反应,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超声条件对Pd/C-EG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UV-Vis、XRD、TEM、TG和N2物理吸附等对所制备的Pd/C-EG进行了分析与表征。Pd/C-EG-3上Pd纳米颗粒为面心立方结构,均匀分散在载体表面,平均粒径为7.00nm。在300W超声功率下,25℃超声辅助EG还原25min所制备的Pd/C-EG-3催化性能最好。当反应温度为60℃,乙醇/水(体积比6∶6)为溶剂,催化剂用量为0.10%,碳酸钾为碱时,催化4-硝基溴苯及苯基硼酸的收率达98.27%,TOF值达1965.4h-1。
油气井筒复杂的环境常常会导致水泥环形成微裂隙,从而导致井筒环空带压,给后期油气生产带来极大的麻烦。韧性自修复水泥浆能够确保水泥石微裂缝自动修复,还能够有效降低水泥石微裂隙的形成,最大限度地延长水泥环的封固能力,有效降低并消除油气井环空带压的形成。为构建性能优良的韧性自修复水泥浆体系,室内对各单剂进行了优选,确定了合适的加量,并对水泥浆体系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评测。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水泥浆体系的自修复性能和力学性能较好,具体配方为:三峡G级水泥+45%淡水+3%降滤失剂CGJ-1+0.5%减阻剂QJC+0.5%缓凝剂HS-X+0.5%消泡剂+20%胶乳粉+4%自修复剂GQF-1,水泥浆性能均能满足固井施工的要求,水泥石60h渗透率自修复率能够达到80%左右,能够满足水泥石自修复性的要求。
首先采用双酚E型氰酸酯树脂单体作为超声分散介质,利用超声的方法对二硫化钼(Mo S2)进行纳米剥离。然后再采用机械搅拌的方法将聚砜树脂(PSF)插入到剥离时产生的S原子缺失位点上,从而得到PSF-Mo S2纳米片,并对其进行表征。然后再将PSF-Mo S2悬浮液与环氧树脂(EP)充分混合,组成PSF-Mo S2/EP/CE复合胶粘剂体系,研究其用量及分散程度对机械性能、耐热性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随着PSF-Mo S2加入量的增多,复合体系的玻璃化转变点Tg不断向高温方向移动。当PSF-Mo S2纳米片含量为0.10wt%时,复合体系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拉伸剪切强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8.9MPa(增幅约20%),22.1k J/m2,(增幅约为220%),22.3MPa(增幅约11%)。
以环氧树脂为树脂基体,加入一定量的无机填料、碳纤维以及环氧树脂固化剂,制备一种可以室温固化,耐1800℃烧蚀的有机胶粘剂。通过力学性能测试、黏度测试、耐烧蚀性能测试、热失重分析(TG)、扫描电镜分析(SEM)等方法对有机胶粘剂的耐烧蚀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胶粘剂对于碳化硅、高温合金钢等均有较好的粘接性,室温碳化硅拉伸剪切强度大于4MPa,高温合金钢拉伸剪切强度大于15MPa;胶粘剂在1800℃条件下烧蚀2min热失重为5%;TG显示胶粘剂在Ar气氛1400℃内热失重为7%;在air气氛1400℃内热失重为0。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研究了AG-80环氧/酸酐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利用Kissinger-Ozawa动力学方程计算出体系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5.12k J/mol、58.64 k J/mol,二者平均结果得出体系Ea为56.88k J/mol;通过Crane模型计算出固化反应级数,反应能级n=0.95,近似于一级反应,建立了该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计算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研究制定了该体系的固化工艺。
以对苯二酚、碳酸氢钾和碳酸钾为原料,在少量溶剂条件下,合成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产物的纯度,用DSC测定产物熔点、1H NMR确定产物结构。得出最佳合成条件为m(对苯二酚)∶m(碳酸氢钾)∶碳酸钾=3∶10∶1,反应温度220℃,反应压力2.0~2.5MPa,反应时间12h左右。在此条件下,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的收率为65.5%。
针对战伤抢修对于修理快速高效的需求研制了微波固化胶粘剂。对微波吸收剂加入量、固化工艺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同时进行了修理后试验件的静载荷和疲劳性能测试验证。结果表明,胶粘剂中加入5%微波吸收剂时对胶粘剂热固化的性能影响较小。采用适宜的微波固化工艺可实现胶粘剂良好固化,常温拉伸剪切测试可达到复合材料破坏,120℃下仍有6.6MPa的强度。对含孔边裂纹金属试验件的修补试验表明,经微波固化胶粘剂干法和湿法修理后试件的承载性能大幅恢复,满足飞机飞行需要。
根据氨基甲酸钼(Mo DTC)的抗压抗磨性能、石墨烯的自润滑性能、苯三唑衍生物的抗氧化抗腐蚀性能复合出一种抗磨剂。通过四球摩擦磨损实验确定三元复合的最佳配比。通过台架实验探究复合抗磨剂对柴油发动机油耗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甲酸钼(Mo DTC)、苯三唑衍生物、石墨烯质量分数分别为1.25%,0.05%、0.045%时抗磨效果最佳。使用三元复合抗磨剂后发动机油节油率可达3.61%。
采用水热法制备26面体Cu2O微晶,并利用水合肼的强还原性在Cu2O表面生成Cu微粒,成功地制备了Cu2O/Cu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和组成;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了不同组成材料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性能;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了材料的催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性能最佳的Cu2O/Cu复合材料在60min内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了99.7%,较纯Cu2O材料(34.7%)有极大提升,而且催化剂稳定性强,经过五次循环,仍可保持93.3%的降解率。
针对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纤维表面光滑,易出现纤维脱胶和树脂基团开裂的问题,提出用AgNO3和K2S2O8对纤维进行改性,在纤维表面引入环氧基,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最后,对氧化改性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横向和纵向拉伸强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入环氧基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纵向、横向拉伸强度达到3.25MPa、104.03MPa和48MPa,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燃煤电厂产生的废水水质差,量大,成分复杂,处理成本高,当下许多燃煤电厂在处理脱硫废水时所使用的都是传统的三联箱处理工艺。经此处理过的废水含有许多无法分离的钙镁离子,同时具有很高的含盐量,处理后的废水水质情况不稳定,有较高的结垢性和腐蚀性,对环境危害较大。针对传统处理后废水离子的难分离问题,采用了全膜法对脱硫废水进行软化—高压反渗透—纳滤工艺三个步骤综合处理,对原水和产水的浊度、含盐量和电导率进行测定和对比,实验证明,经过化学软化处理后的产水浊度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4%,高压反渗透膜对TMF工艺处理后的脱盐率达95%,纳滤工艺对废水中残存的离子的截留率达到94%,经过全膜法处理后产水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标准,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随着对大型港口码头和跨海大桥的建设、以及对南海的开发,我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迎来岛礁建设的高速发展期。海洋环境,氯离子侵蚀将是海工混凝土结构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对海洋环境下混凝土中氯离子输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我国岛礁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有益参考。
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氮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各种硝酸盐氮的去除技术中,负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还原水中硝酸盐氮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研究者们已经开发了多种负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以催化还原水中的硝酸盐氮。但是影响催化剂还原效率的因素有多种:如主催化剂与助催化剂的种类、负载材料的种类、催化剂载量、NO3-的浓度以及反应体系的p H值。因此,选择过渡金属和负载材料的适当组合和优化影响因素是实现高效催化还原NO3-的主要挑战。主要总结了近年负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还原硝酸盐氮的原理、反应机理和不同因素对催化剂选择性和活性的影响,并对未来负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还原硝酸盐氮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氢氟烯烃(HFO)因其具有零消耗臭氧层物质、极低的温室效应潜能值的特点,被认为是理想的高压工作流体,所以在制冷和医用气雾剂等领域很有应用价值。HFC-134a在制冷、灭火、气溶胶、发泡和清洗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是较为理想的制冷剂替代品,但HFC-134a温室效应潜值较高(GWP=1300),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较长,是《京都议定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受控温室气体之一。HFO-1234yf作为HFC-134a的替代物,其温室效应潜值很低(GWP<4),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从HFO-1234yf的特性、制备方法及应用前景做了简单综述,以期能对ODS替代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是一种可完全生物降解的材料,无毒,具有生物惰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医药和食品包装等诸多领域。为了更好地发挥聚乳酸的应用效果,必须要对其进行改性研究,确保其在相关领域的高效应用。介绍了聚乳酸的5种合成方法和聚乳酸的结构和性质,综述了PLA的改性研究,展望了聚乳酸在工农业、生物医学、包装领域的应用前景。
采用薄层色谱法结合Image J、Get Data Graph Digitizer及Origin软件分析技术,分析比较辽东楤木叶、根皮、根皮内部、茎皮、茎皮内部中皂苷成分种类及含量差别,以进一步了解辽东楤木不同部位药用价值是否相近。结果表明,辽东楤木叶中分离出15种成分,根皮、茎皮、根内质部、茎内质部都分离出种类相同的18种成分。与对照品对照,主要成分以皂苷为主。叶与其它部位之间成分种类及含量都有较大的差别,相似度小,相关系数均小于0.7;根皮、茎皮、根皮内质、茎皮内质之间除个别成分含量差别较大外,在成分种类和绝大多数成分含量上相似程度很大,相关系数均大于0.9。根据成分推测,叶部的药用功能可能与根、茎部有所不同;根、茎部的药用功能应该相似。皮内质部成分种类与皮部相似度很大,因此皮内质部应与皮部一样应充分利用起来,不应被抛弃。
为了研究延长油田当前清防蜡剂现场使用情况,对预设原油物性分析、药剂配伍性分析、清蜡剂优选判定及用量实验评价展开系统论述。选用了D、A、Y、X、Z区域井组实验样,依靠实验室现有分析天平、清防蜡剂测试仪、恒温水浴和闭口闪点仪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为:测定井组析蜡温度综合>46℃,个别井样超过55℃,与现场不同工况下生产简报吻合。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变换加药策略;研究区同一井组储层物性差异较大,不排除注水开发过程影响,测定4#清蜡剂和防蜡剂在高光射灯照射下出现乳化现象,但均无结块现象发生。其余药剂配伍性实验良好;依据相关标准判定3种实验优选药剂,代表性单井油样下的溶蜡速率均≥0.016g/min,综合比对现场使用效果合规。效果最优的2#清蜡剂在不同单井油样中的溶蜡速率分别为0.023g/min、0.023g/min、0.019g/min,防蜡剂用量最佳经济适用点在0.2%~0.3%浓度左右。
优选硅烷改性聚醚树脂(下称MS树脂)作主体材料,气相二氧化硅作为补强填料粉体,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作增塑剂,搭配适量除水剂、硅烷偶联剂、有机锡催化剂等功能材料,试验结果研制出一款环保型透明硅烷改性聚醚免钉胶(下称硅烷改性聚醚MS胶)。试验过程中,逐一验证了硅烷改性聚醚主体材料黏度、气相二氧化硅表面处理方式以及工艺量对透明硅烷改性聚醚免钉胶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黏度为10000 m Pa·s的MS树脂为硅烷改性聚醚免钉胶主材料,选用经过亲水型表面处理后的气相二氧化硅HL150为补强填料,在HL150工艺量达到10%时所制免钉胶物理力学性能最优、下垂度0 mm、初期抗滑移1mm,显著提升了胶液的施工效率。
硅酮密封胶因其优异的粘结密封性、对基材无腐蚀性、优良的耐候性且使用方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电子电气、航天航空、汽车工业、医药卫生等领域。但硅酮胶受影响的因素众多,主要研究了有无烘烤的气相白炭黑、不同添加量的气相白炭黑和不同含水量的纳米碳酸钙对单组分脱醇RTV-1硅橡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脱醇型硅酮密封胶配方中加入气相白炭黑含量为20%其力学性能能达到最佳;当纳米碳酸钙的水分含量在0.2%~0.5%时,其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会更好。
<正>《化学与粘合》1964创刊,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化学学会。是报导国内石油化学、高分子新型材料、特别是合成胶粘剂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成就的学术刊物。刊载内容:试验研究,实验简报,分析测试;专论与综述;化工技术,胶接工艺和新产品应用实例等。投稿要求:1.立论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语言洗炼,逻辑严谨。2.文字、标点符号、数字、符号、公式、外文字母(大、小写)等要清楚,且须前后一致。